相关阅读
前两天,我正带DD在小公园的沙堆里挖呀挖呀挖。
一个不小心,铲子杵到了手指,估计太疼,DD作势就要哭。
(资料图)
我走过去检查了下,擦破点皮、能活动,对着手指吹了口“仙气儿”,让他继续玩。
结果旁边一个奶奶见状,三步并两步的走来:哎唷,不得了了,破皮可不能大意,赶紧给他洗洗包上...
即将归于平静的DD,哇的一声~
我怔在原地一脸懵,嗯,亲妈像后妈。
事后想想,这事儿挺有意思。
我发现, 同一件事,人们的反应大不相同。
比如:
接了新工作,有人意气风发,准备大干一场,有人小心翼翼、如履薄冰;
孩子闯了祸,有人大发脾气、指责谩骂;有人心态平和,笑笑了事。
人们总说是事儿大小引起的慌乱度不同,其实不是。
容易紧张的人,永远焦虑;而心态平和的人,什么事都放松。
01
觉察自己的情绪底色
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一个词,叫 情绪底色。
一位名叫Peter Funch的摄影师,从2006年到2011年坚持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抓拍行人。
偶然一次,他发现自己拍到过几次相同的人物,而这些人,尽管穿着打扮不同, 但几乎都呈现出了和之前一致的表情和神态。
开心的依旧开心、忧愁的依旧忧愁,迷茫的也依旧迷茫...
这组横跨7年的对比照,让我深感震撼。
我们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情绪,喜怒哀乐总会轮番上演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 总会有一层情绪底色,在影响着我你对事物的看法。
就像是,半杯水理论。
悲观者说,只剩半杯水了;而乐观者说,还有半杯水呢。
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和自我的觉察,许多人终其一生,都会一直保持一套同样的情绪模式。
此刻的你,不妨先停下来想一想,生活中你或家人,更习惯于哪一种情绪模式?
是大多时候都是正向、积极、放松的情绪,还是更容易焦虑、愤怒,甚至抑郁?
02
不同的情绪底色,不同的家庭氛围
其实不管是哪种,我们都需要警醒的是: 孩子也会受我们的影响,产生类似的情绪底色。
你是个放松的人,孩子多半更容易感到快乐;你凡事先焦虑,孩子多半遇事就紧张。
办公室有个女孩儿跟我们分享:小时候闯了祸,别人家都是追着孩子一顿暴打,但她在父母那里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 “没事儿”。
跟小伙伴玩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—— 没事儿,我去看看,赔一块不得了。
周末远房表姐来访贪玩作业没写—— 没事儿,一两次作业没写,还能考倒数咋的?
小时候意识不到这个词多有“力量”,只知道自己是周边孩子最羡慕的那个对象。
等到大了,越发觉得, 父母给她传递的情绪能量可真高啊。
学做饭,菜炒的齁咸齁咸,妈妈却说:“没事儿,再放上点土豆、玉米啥的,改乱炖。”
学车的时候,科目二考三次都没过,爸爸却说:“没事儿,不三年时限呢吗?”
她说:
可能你们听起来都是“不值一提”的小事儿,但是父母这些话, 真的给我一种甭管好的坏的,我都给你兜底的安全感。
我现在就被熏陶出来了,哪怕是遇到不擅长的事儿、一时半会儿搞不定的困难,我也能做到很放松、很平静。
你们没发现吗,只要情绪没问题,啥事都简单。
确实如此,入职以来,我几乎没见她着过急,哪怕临时出了岔子,她也能淡定的处理好,给我一个可供选择的Plan-B。
说来讽刺, 如此松弛的情绪底色,如今并不常见。
大抵也是教育环境的原因,我身边的大部分家长,都紧张又焦虑。
朋友家孩子的班上,最近在经历一场 “罢师”风波。
有几个家长,觉得数学老师教的不好,鼓动大家一起投票,换一位老师。
朋友不解,因为就她的观察和孩子的反馈来看,数学老师没毛病啊。是位教龄长,经验丰富的“老”老师。
要说唯一的不足,大概就也是因为“老”,不像新生代老师那样能跟孩子们打成一片,不太亲民。但这,并非不能接受啊。
后来了解才发现,那几位想要换掉老师的家长,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——过度焦虑。
经常在家长群里交流孩子的学习,什么成绩又退步了该怎么办、又加练了多少道题、孩子数学成绩总也上不去是不是老师教的问题...
焦虑到想通过换老师解决问题,说实话我觉得有点“慌不择路”了。
再看他们的孩子呢?
朋友认识其中一个,同一小区的邻居。
每次见到他们,都是 妈妈一直挑毛病,孩子始终唯唯诺诺。
喊他一起玩一会儿,他要看看妈妈的眼色,稍微晚一点就紧张兮兮的要回家。
想想也是觉得可怜。
《游戏力》里有一个关于“两只小鸡”的实验。
如果同时吓唬两只小鸡,它们会躺在地上“装死”好几分钟。
但如果,只吓唬其中1只,同时让另1只在旁边闲逛,被吓的这只,仅装死几秒钟就开始活动了。
也就是说, 被吓唬的这只小鸡,会通过“第二只小鸡”是装死、还是闲逛,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安全。
当问题出现、压力袭来的时候,对孩子而言,父母就是这“第二只小鸡”。
如果你总是焦虑、紧张、迷茫,孩子也会变得焦躁不安。但如果你轻松起来,孩子的“生命活力”也蹭蹭上涨。
03
在情绪管理上,鸡娃不如自鸡
当然,谁也不可能一点负面情绪都没有。
我们要做的, 不是杜绝负面情绪的产生,而是怎么不让消极情绪成为我们的主导色。
父母是孩子情绪的参照物,所以唯有这件事上,“鸡娃不如自鸡”。
有2点建议:
1、保持觉察
我们之所以会拥有负向的情绪底色, 多半是因为没有从原生家庭得到良性的情绪管理方式。
一旦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时,根本由不得自己控制,下意识的重复自己父母的语言和行为。
承认吧,这就是最扎心的事实——原生家庭对我们影响是如此的难以摧毁。
但是,我们不能因此就沉沦呀,就得自己给自己洗脑。
保持觉察——知道自己的情绪底色是如何生成,意识到他对自己、对孩子的不良影响。
这才是改变的第一步,你要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,永远不可能有变化。
2、刻意练习
大家都知道在学习上,刻意练习是有用的,能让大脑中的不适应区域变得适应。
而情绪底色,其实就是像生活方式、穿着打扮一样的习惯,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。
一个人瞪着大眼问你,你瞅啥?是不是张嘴就想回,瞅你咋地!
同一个道理。
想要改变,就得刻意练习,想想除了“瞅你咋地”,我还能说什么。
孩子打破了一个碗,你很烦、很生气。
原本你大概会习惯性的张口就说:你怎么这么笨,就不能小心点吗?!
有了察觉,你可以停顿一下:
现在到了使用情绪大招的时刻吗?
想想有没有别的说辞?譬如“下次要小心,现在我们一起打扫吧。”
哪怕一时半会儿做不到,事后在心里默默演练一遍也好。
这就是一个练习的过程,总会有脱口而出的那一天。
04
我行, 队友不行咋办?
一个家庭当中,每个人的情绪底色都不同——我可以做到松弛,但队友不行啊。
譬如我们家吧。
我一直觉得我的心态蛮好的,在大事儿的到我这儿都是小事儿。
譬如有次我们坐火车,到了车站发现我忘了带身份证。
C爸整个就差点疯,连带孩子们都担忧是不是影响出游了。
我火速的搜索解决方法,发现12306可以办临时身份证。然后就 淡定的安抚住了孩子们,没关系的,有办法的。
譬如又一次我们坐火车,中间需要换乘,因为我心太大不着急,导致留出的富余时间不够,结果路上小堵车,赶不上第一个车次了。
C爸整个又要疯掉,埋怨我总是不着急,抱怨我总是踩着点出门。
连带孩子们有开始集体焦虑。
而我直接懒得理他,火速搜索有没有更近的车次代替?还是先上车再补票?最后找到了一班虽然时间紧了许多,但好歹没耽误第二程。
他也消停了,孩子们也淡定了。
其实我当时想,耽误了又怎么样呢?大不了明天再走啊!
你看我家,确实会有因为C爸的谨慎,传递焦虑情绪的情况。
但这时候,我能淡定就很重要啊。
此处严重声明,没有捧一踩一。
C爸虽然遇事没我淡定,但他所有的不淡定都是我引发的,哈哈……
人家的规划细到没啥岔子,如果没我总掉链子,人家也不会到焦虑境地。
如果说我最大的优点是遇事儿淡定,他的优点大概是,压根就不会有这类掉链子的事儿发生。(满满求生欲了~)
那么,队友跟你的情绪不同怎么办?
求同存异!
又得提到前几天分享的“共有精力”理论了!
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去承受大事儿,心态谨慎的去承受细事儿呗!
改变对方是很难的,既然我是那个情绪底色比较鲜明的人,那我就对孩子的情绪问题负责。
尽量避免切断负面情绪的传递,在他们紧张焦虑的时候,拉一把不就好了?
再说了,偶尔几次的焦虑不是不能有。
我们只需要保证不要让负面情绪长期困扰着他们,自然会滋生出积极正向的情绪底色!
▼本期视频话题:▼
那个机场没发火的妈妈,引46万人点赞!家庭关系中的松弛感,到底有多难? 看完10套学区房之后的结论 —— 我:好自私一妈! 真实的二胎有点吓人,家有俩娃,这三句话,奉劝你永远别说
我们是CC爸妈,家有一双儿女CC&DD。
C爸:中国医科大学硕士、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;
C妈:报社育儿主编,畅销书《家长好脾气,才有好教育》、《吃好睡好不生病》作者;
觉得文章有用,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关键词:
上一篇: 2死5伤!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生大规模枪击案 凶手仍在逃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相关阅读
2023-05-15
2023-05-15
2023-05-15
2023-05-15
2023-05-15
2023-05-15
2023-05-15
2023-05-15
2023-05-15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4
2023-05-13
2023-05-13
2023-05-13
2023-05-13
2023-05-13
2021-12-02
2021-12-02
2021-12-02
2021-12-02